夏秋季節,我們經常聽人說到“口干舌燥”、“唇焦口燥”等等,那么“燥”到底是什么呢?
杭州市西溪醫院名中醫繼承人包劍鋒博士介紹,秋天的主氣為燥氣,本來這是正常的氣候變化。但是如果太過,或者我們不適應了,它就會變成傷害我們的東西,我們叫燥邪。他指出。燥邪雖以秋天為主。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其他季節就沒有了。
燥邪是什么
那么,秋天為什么會燥呢?這個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一下,夏天正熱,我們身體的孔竅開泄,汗液蒸發,結果到了秋天,涼風立刻就來了,大家會有體會,雖然秋天的太陽也很熱,但是,只要到了樹蔭里面,立刻回感到涼爽。
這樣,涼風來襲,我們的身體立刻就知道了,于是汗液立刻就收了,津液往里面走,就不往外發泄了,可是,如果收斂得太厲害了,就讓我們的體表感覺干燥,具體的感覺是鼻孔干燥,嗓子干燥,皮膚干燥等。
包劍鋒介紹,燥邪是中醫病因之一。燥是秋天的主氣。燥邪傷人多見于氣候干燥的秋季。燥邪多從口鼻而入,其病常從肺衛開始。常分內燥和外燥兩類。
內燥是指吐瀉汗下過甚,或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內燥。表現口渴咽燥,干咳,皮膚干燥,粗糙,毛發干枯不榮,大便秘結,舌苔薄而無津,脈細澀,治療宜潤燥。
外燥則是由外界環境變化引起的,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我的體會是,初秋天剛涼,人們多被涼氣傷到,應該是涼燥;然后適應涼了,這時候,再曬太陽,就是溫燥了;等到了臨近冬天,天更涼了,就又是涼燥了。”包劍鋒介紹,溫燥指燥而偏熱,風熱感冒兼有肺燥傷津。發熱,惡寒、口渴,目赤,咽痛,咳痰不爽帶血絲,尿短赤,苔薄黃而干;涼燥則燥而偏寒,秋天或氣候干燥時的風寒感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或無痰,苔薄白而干。
如何辨別燥邪
燥邪有哪些特征呢?包劍鋒介紹說,燥邪有兩個特性,一個是易傷津液,一個是容易傷肺,所以,這種溫燥在秋天,往往會引起肺經的病變,比如導致感冒,咳嗽,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甚至喘息胸痛等熱證。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還會引起大便干澀不暢等問題。最多出現的,用現代醫學的分類來說,是上呼吸道感染,最終甚至導致肺炎。
為什么會出現病癥呢?大家知道這些津液是身體防御體系的一部分,我們防御部隊很多是靠他們運送的,甚至津液本身也參與防御,比如鼻腔里面的黏膜有沾附各種來外微生物的作用,黏膜的濕潤,就是津液在起作用,如果津液不足了,則黏膜變得干燥,外邪很容易長驅而入。
所以,在我們的身體干燥的狀態下,是很容易被外邪侵襲的,這種侵襲,是因為干燥引起的,我們中醫不管到底外邪是什么病毒細菌,我們只抓住發病的原因,所以,我們統稱這類病因為燥邪。
怎么對付燥邪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燥者濡之”的說法。包劍鋒指出,這是治療燥證的基本原則,對于燥邪致病宜用透邪潤燥方藥。涼燥治宜辛開溫潤,透表散寒:溫燥治宜辛涼甘潤,透表泄熱。
對于涼燥,怎么辦呢?要用溫熱之藥,要用辛通之品,把津液在生發出來,讓它正常地流通到全身就可以了。如用蘇葉熬水,然后用這個水泡腳,同時喝一點姜湯。
“再到深秋,和冬天接近的時候,天氣更涼了,此時涼燥再次出現,這種燥,和寒邪結合得緊密,寒邪的致病特點是收引,其收斂作用使得腠理閉塞,汗液不能外達滋潤體表皮膚,故見無汗而干燥的表現。”包劍鋒說,此時如果出現了此類問題,需要先從解除寒邪下手,用溫熱辛散之藥,這樣使得身體氣血流通外達,這樣燥的狀態就解除了,和初秋時候的涼燥大致相同,只是在用藥方面會稍微分量重一點。
溫燥則會傷人的津液了,它會把我們的津液蒸發出去,導致津液不足,對于這種情況的治療,包劍鋒指出,需要使用溫病的理論,用清熱透熱的方法,但是此時同時必須配合滋補津液之品了,生地、玄參、石斛、沙參等,用上以后,津液得以補充,身體才能得以恢復。
這個時期,自己也可以用點食療的方法調理自己,食療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可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雪梨、甘蔗等食物。可采用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記者章潔通訊員沈文禮
版權所有:淮南東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皖ICP備20004335號 皖公網安備 34040002000020號
公司地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洞山賓館路 郵政編碼: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