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服務、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我們還需要在核心的原始技術創新上下功夫
最近兩則新聞給人印象深刻。一是微信支付與家樂福中國全面合作,家樂福全國的門店5月起將陸續接入微信支付,微信用戶在家樂福超市購物結賬時,可以“秒付”,省卻排長隊之苦,而超市也能因此解決排隊、刷卡、找零等時間消耗,提升運營效率。
另一條新聞則是蘋果智能手表正式上市發售,這不僅是“果粉”們的大日子,也被許多行業人士和專業媒體熱議,認為蘋果手表可能又是一個新的革新產品,將會引發一系列衍生應用和創新產品。而早在蘋果智能手表上市前,已有國外新聞機構專門為蘋果手表開發了適合手表閱覽的短新聞應用軟件。
兩件事原本沒什么聯系,不過放在一起對比,還是頗有意思,這實際上代表了兩種創新的方式。微信支付進超市可以算是一種服務創新,按目前比較流行的話就是“互聯網+超市”。對超市來說,用戶通過微信支付乃至微信公眾號服務與超市增加黏性和互動,或許將會改變超市售前、售中、售后等環節的傳統運營模式。
蘋果智能手表的出現,屬于互聯網領域應用層面產品的創新,體現的是軟硬件的開發水平和集成能力,技術含量更為明顯。進一步看,它也可能成為一個創新源頭,以其為核心,帶動起周邊配套產品和應用服務的創新出現。這也可以看成是“互聯網+”,但這種加法,相對來說,不是找現成的事物去做加法,更多的是催生出新事物。
創新沒有定式。微信本身也算是騰訊公司的一個創新產品,微信支付進超市,也能提升傳統行業的發展空間,稱得上是“互聯網+”的一個較好的案例。但從創新模式角度看,中國互聯網企業,即便是幾家大的行業巨頭,仍然還未能有底氣擺脫“學習式創新”“跟隨式創新”和“微創新”的窠臼,就像有人問中國企業能不能做出蘋果智能手表這樣的產品,有人回答,“能做,但不是第一個。”
從“互聯網+”行動的指向和目標看,是要讓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和資源助力傳統行業深挖潛力、再拓空間。因此,對于“互聯網+”,不僅要看“加什么”,而且也仍要把目光放在“互聯網”上:中國的寬帶等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和自主性怎么樣?國產操作系統和芯片何時推而廣之?云計算、大數據等體現信息技術能力的基礎工具是否用上自己的技術并能與跨國巨頭競爭?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是否在積極布局?什么時候也能出現風靡世界的消費類電子產品?
這些問題,既關系互聯網的未來,也關系著“互聯網+”的未來,除了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手段,這些問題的答案,最核心的,還是在原始技術創新這一源頭上下功夫
版權所有:淮南東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皖ICP備20004335號 皖公網安備 34040002000020號
公司地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洞山賓館路 郵政編碼:232001